中道

詞語解釋
中道[ zhōng dào ]
⒈ ?半路;中途。
例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后漢書·列女傳》
英halfway;
⒉ ?中庸之道。
英mean;
⒊ ?佛教: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英Madhyma-pratipada;
引證解釋
⒈ ?半途;中途。
引《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唐 孟郊 《審交》詩:“結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
元 范子安 《竹葉舟》第二折:“中道迷蹤何處問。”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復次為 伊蘭、埃及,皆中道廢弛,有如斷綆,燦爛於古,蕭瑟於今。”
⒉ ?道路的中央;路上。
引《禮記·曲禮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鄭玄 注:“道有左右。”
孔穎達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李紳 ﹞鎮 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為前騶所拘。”
清 鄒弢 《三借廬筆談·尋夫》:“香港 市上來一婦,年三十餘;擕一女,僅九齡,流離中道,菜色可憐。”
⒊ ?中正之道。
引《孟子·盡心下》:“孔子 豈不欲中道哉?”
趙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下》:“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謂中道。”
⒋ ?猶言折中。
引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電諭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亂殺,中道而行,取一個巧,便是派出一隊兵士,駐扎在教堂周圍。”
⒌ ?黃道。
引《史記·天官書》:“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⒍ ?佛家語。大乘諸宗謂無差別、無偏倚的至理。即離開空、有或斷、常等二邊的實相。
引《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
宋 梅堯臣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詩:“蓋欲守中道,焉能力損裁。”
⒎ ?合乎道義。
引《禮記·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
孔穎達 疏:“從容閒暇而自中乎道。”
《漢書·董仲舒傳》:“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明 楊慎 《丹鉛總錄·人品·尹和靖對宋高宗》:“儒者對君之言,從容中道若此,所養可知矣!”
國語辭典
中道[ zhōng dào ]
⒈ ?道路的中央。
引《禮記·曲禮上》:「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⒉ ?中正的大道。
引《孟子·盡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
唐·柳宗元〈時令論下〉:「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
⒊ ?半路、中途。
引《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徂。」
唐·孟郊〈審交〉詩:「結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
⒋ ?中年。
引《三國演義·第五四回》:「人若無妻,如屋無梁,豈可中道而廢人倫!」
⒌ ?佛教用語:(1)? 不落入苦行和縱欲兩種極端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2)? 對現象的觀察不落入實有或虛無 兩種思想的極端。
引《中阿含經·卷五六》:「五比丘!舍此兩邊,有取中道。」
《中論·卷四》:「離有無兩邊,故名為中道。」
德語Nakamichi (Sprachw)?
法語Voie moyenne
分字解釋
※ "中道"的意思解釋、中道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的漢語詞典與文學資料庫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詞語
- dào zàng道藏
- zhōng wén中文
- guó zhōng zhī guó國中之國
- kōng zhōng空中
- zhōng huá mín zú中華民族
- lì dào yuán酈道元
- zhī dào知道
- zhōng bǎi lùn中百論
- èr zhōng二中
- zhòng dì中的
- zhōng duàn中斷
- zhōng fāng中方
- lù zhōng路中
- zhōng shān中山
- zhōng huá mín guó中華民國
- néng shuō huì dào能說會道
- jí zhōng集中
- jiào dào叫道
- shí wù zhòng dú食物中毒
- zhōng shuō中說
- nán dào難道
- zhōng lǐ中里
- jiǎ sì dào賈似道
- zhōng nián rén中年人
- dāng zhōng當中
- dào guāng道光
- zhèng zhōng正中
- bā zhèng dào八正道
- zhōng xué中學
- zhōng dùn中盾
- tú zhōng途中
- qī zhōng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