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唐代。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唐代]: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
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與李白的《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時,可互相參照。仇兆鰲《杜詩詳注》: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游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
參考資料:
1、范震威:一個人的史詩.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此詩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親如弟兄。次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云”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
宋代:
鄧林
六出花開不待春,滕神工巧奪天真。野人富貴無心得,門巷璚瑤一夜新。
六出花開不待春,滕神工巧奪天真。野人富貴無心得,門巷璚瑤一夜新。
近代:
羅錦堂
長空大雁飛忙。晚煙蒼。片片池塘荷葉、半枯黃。
獨行慣,有誰伴,夜生涼。隔院吹來陣陣桂花香。
長空大雁飛忙。晚煙蒼。片片池塘荷葉、半枯黃。
獨行慣,有誰伴,夜生涼。隔院吹來陣陣桂花香。
明代:
宋琬
子夜清歌,隔簾疑在青天外。瓊簫玉管。莫把鶯喉礙。
紗帽籠頭,卸卻殘妝戴。嬌羞壞。廣場無奈。初學男兒拜。
子夜清歌,隔簾疑在青天外。瓊簫玉管。莫把鶯喉礙。
紗帽籠頭,卸卻殘妝戴。嬌羞壞。廣場無奈。初學男兒拜。
宋代:
李宏
三江會合水交流,擁抱嵐光送客舟。
只與寄詩身不到,老人可是負江樓。
三江會合水交流,擁抱嵐光送客舟。
隻與寄詩身不到,老人可是負江樓。
明代:
邵寶
江南春色渺無涯,借得芳枝似酒賒。點染已經元老手,品題還許大方家。
丹心獨對年年樹,玉貌空傳處處花。雪夜門深清夢遠,敢將桃李向人誇。
江南春色渺無涯,借得芳枝似酒賒。點染已經元老手,品題還許大方家。
丹心獨對年年樹,玉貌空傳處處花。雪夜門深清夢遠,敢將桃李向人誇。
清代:
沈光文
門外蒼茫勢,神龍且寄髯。困方嗟褐短,人豈藉泉廉。
善愛知珍鼎,需調用作鹽。呈身原不慣,應合與時潛。
門外蒼茫勢,神龍且寄髯。困方嗟褐短,人豈藉泉廉。
善愛知珍鼎,需調用作鹽。呈身原不慣,應合與時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