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
部首口部 總筆畫8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TKG 五行水 統(tǒng)一碼548C
筆順ノ一丨ノ丶丨フ一
名稱撇、橫、豎、撇、點、豎、橫折、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和
⒈ ?相安,諧調(diào):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a.和諧;b.古代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兩個神)。和衷共濟(jì)。
⒉ ?平靜:溫和。祥和。和平。和氣。和悅。和煦。惠風(fēng)和暢。
⒊ ?平息爭端:講和。和約。和議。和親。
⒋ ?數(shù)學(xué)上指加法運(yùn)算中的得數(shù):二加二的和是四。
⒌ ?連帶: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和衣而臥。
⒍ ?連詞,跟,同:我和老師打球。
⒎ ?介詞,向,對:我和老師請教。
⒏ ?指日本國:和服(日本式服裝)。和文。大和民族。
⒐ ?體育比賽不分勝負(fù)的結(jié)果:和棋。和局。
⒑ ?姓。
其他字義
和
⒈ ?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和寡。
⒉ ?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和詩。
其他字義
和
⒈ ?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其他字義
和
⒈ ?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dāng)嚢瑁汉退帯D汤锖忘c兒糖。和弄。和稀泥。
⒉ ?量詞,指洗衣服換水的次數(shù)或一劑藥煎的次數(shù):衣裳洗了三和水。
其他字義
和
⒈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guī)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異體字
- 咊
- 咼
- 惒
- 盉
- 訸
- 鉌
- 龢
- ?
漢英互譯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相關(guān)字詞
戰(zhàn)
造字法
形聲:從口、禾聲
English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 和的意思、基本解釋,和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yè)的漢語詞典與文學(xué)資料庫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和【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5畫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xié)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yīng)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wèi)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wèi)之。《戰(zhàn)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yún)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yún)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wèi)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wèi)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yǎng)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yǎng)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yǎng)和,桐廬養(yǎng)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yīng)。《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diào)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yùn)》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wèi)質(zhì)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nèi)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和【卷二】【口部】
相譍也。從口禾聲。戶戈切
說文解字注
(和)相應(yīng)也。從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 和的詞語 組詞
- 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