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揄
部首扌部 總筆畫12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RWGJ 五行金 統(tǒng)一碼63C4
筆順一丨一ノ丶一丨フ一一丨丨
名稱橫、豎鉤、提、撇、捺、橫、豎、橫折鉤、橫、橫、豎、豎鉤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揄
⒈ ?〔揄揚(yáng)〕a.宣傳,發(fā)揚(yáng),如“揄揄大義”;b.贊揚(yáng),稱贊,如“極口揄揄”。
⒉ ?拉,引:“揄長袂,躡利屣”。
異體字
造字法
形聲:從扌、俞聲
English
lift, raise; praise; hang; flap
※ 揄的意思、基本解釋,揄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yè)的漢語詞典與文學(xué)資料庫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揄【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音兪。《說文》引也。《史記·貨殖傳》揄長袂,躡利屣。《前漢·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
又揄揚(yáng),譽(yù)言也。《班固·西都賦序》雍容揄揚(yáng),著於後嗣。《註》揄引,揚(yáng)舉也。
又邪揄也。《後漢·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或作。《說文》作
。
又《正韻》雲(yún)俱切,音于。義同。
又與褕同。《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搖。《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於衣也。《陸氏音義》爾雅云:江淮而南,靑質(zhì)五色皆備成章曰鷂。音搖,謂畫此雉也。
又與舀抭同。《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抒臼也。《詩·大雅》或舂或揄。
又《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頭。亦引也。《班固·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
又徒口切,音鋀。義同。
又《集韻》他侯切,音偸。垂也。《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
又丑鳩切,音抽。垂手行也。
又舂朱切,音輸。閃揄,傾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揄【卷十二】【手部】
引也。從手俞聲。羊朱切
說文解字注
(揄)引也。漢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師古云。揄、引也。史記。揄長袂。廣韻。揄揚(yáng)、詭言也。皆其引申之義。大雅。或春或揄。叚揄爲(wèi)舀也。從手。兪聲。羊朱切。古音在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