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勢落篷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比喻乘機歇手。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31回:“如今果然半途解纜,這明明是預(yù)定的布置,她也落得趁勢落篷,省了許多周折。”
例子如今果然半途解纜,這明明是預(yù)定的布置,她也落得趁勢落篷,省了許多周折。(清 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基礎(chǔ)信息
拼音chèn shì luò péng
注音ㄔㄣˋ ㄕˋ ㄌㄨㄛˋ ㄆㄥˊ
繁體趂勢落篷
感情趁勢落篷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見好就收。
近義詞見好就收、趁勢收篷
英語take advantage of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to stop doing something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不屑一顧(意思解釋)
- 夸大其詞(意思解釋)
- 干干脆脆(意思解釋)
- 鍥而不舍(意思解釋)
- 褒善貶惡(意思解釋)
- 縱橫開合(意思解釋)
- 舊地重游(意思解釋)
- 正身明法(意思解釋)
- 膽如斗大(意思解釋)
- 照葫蘆畫瓢(意思解釋)
- 有去無回(意思解釋)
- 饑腸轆轆(意思解釋)
- 源源不斷(意思解釋)
- 遁入空門(意思解釋)
- 歸馬放牛(意思解釋)
- 風(fēng)和日麗(意思解釋)
- 水中撈月(意思解釋)
- 欺善怕惡(意思解釋)
- 指手劃腳(意思解釋)
- 無關(guān)緊要(意思解釋)
- 歌舞升平(意思解釋)
- 女生外向(意思解釋)
- 結(jié)纓伏劍(意思解釋)
- 分門別類(意思解釋)
- 鳳協(xié)鸞和(意思解釋)
- 斗南一人(意思解釋)
- 故態(tài)復(fù)萌(意思解釋)
- 背鄉(xiāng)離井(意思解釋)
※ 趁勢落篷的意思解釋、趁勢落篷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yè)的漢語詞典與文學(xué)資料庫提供。
成語接龍(順接)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天旋地轉(zhuǎn) | 指天地轉(zhuǎn)動。比喻時事變遷。也形容人頭暈眼花的感覺。 |
章甫薦履 | 冠被墊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顛倒。 |
爭先恐后 | 爭著向前;唯恐落后。 |
明爭暗斗 |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進(jìn)行爭斗;形容內(nèi)部鉤心斗爭;互相爭斗的情況。 |
空谷傳聲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發(fā)出音響;立即可以聽到回聲。比喻很快有所反響。 |
列風(fēng)淫雨 | 列:烈;淫:過量。本指狂風(fēng)暴雨。后比喻錯別字連篇。 |
神出鬼入 | 出:出現(xiàn)。象神鬼那樣出沒無常。形容出沒無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動變化迅速。 |
通都大邑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達(dá)的大都會、大城市。 |
前腳后腳 | 比喻緊跟著。 |
本末倒置 | 本:樹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jié);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質(zhì)的和非本質(zhì)的弄顛倒了。 |
作壁上觀 | 壁:壁壘;營寨周圍的高墻。在壁壘上觀看別人交戰(zhàn)。比喻從旁觀望;置身事外。 |
吳下阿蒙 | 吳下:現(xiàn)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xué)識尚淺。 |
欺善怕惡 | 欺侮善良者,懼怕兇惡者。 |
有血有肉 |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藝作品形象生動;內(nèi)容充實。 |
急功近利 | 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貪圖眼前利益。 |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 |
凹凸不平 |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進(jìn)的地方。 |
春光明媚 | 明媚:鮮艷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美人遲暮 | 原意是有作為的人也將逐漸衰老。比喻因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jìn)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刻不容緩 | 刻:片刻;容:容許;緩:延緩;耽擱。一刻也不容許延緩。形容形勢十分緊迫。 |
禮壞樂缺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樂:教化的規(guī)范;缺:殘破,廢缺。形容社會綱紀(jì)紊亂,動蕩不安。 |
天下第一 | 形容沒有人能比得上。 |
汗馬功勞 | 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zhàn)功。后指對事業(yè)的辛勤貢獻(xiàn)。 |
春寒料峭 |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帶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輕寒”、“料峭春寒”。 |
故態(tài)復(fù)萌 | 老樣子又重新恢復(fù)。指原來的舊習(xí)氣和老毛病又重犯了。 |
無影無蹤 | 蹤:蹤跡。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