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騏驥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騏驥:良馬。比喻才能出眾的人。
出處《南史·徐勉傳》:“此所謂人中騏驥,必能致千里。”
例子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四卷:“天上石麟,夸小兒之邁眾;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
基礎(chǔ)信息
拼音rén zhōng qí jì
注音ㄖㄣˊ ㄓㄨㄥ ㄑ一ˊ ㄐ一ˋ
繁體人中騏驥
感情人中騏驥是褒義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人中獅子
英語a very clever child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骨肉分離(意思解釋)
- 解鈴還須系鈴人(意思解釋)
- 喜笑顏開(意思解釋)
- 個人主義(意思解釋)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意思解釋)
- 陌路相逢(意思解釋)
- 南轅北轍(意思解釋)
- 臭名遠(yuǎn)揚(yáng)(意思解釋)
- 斗唇合舌(意思解釋)
- 來蹤去跡(意思解釋)
- 故步不離(意思解釋)
- 同室操戈(意思解釋)
- 百戰(zhàn)百勝(意思解釋)
- 野沒遺賢(意思解釋)
- 黑不溜秋(意思解釋)
- 粗制濫造(意思解釋)
- 嘰嘰喳喳(意思解釋)
- 歌舞升平(意思解釋)
- 通俗易懂(意思解釋)
- 不可磨滅(意思解釋)
- 美人遲暮(意思解釋)
- 閑情逸趣(意思解釋)
- 信口開河(意思解釋)
- 斗南一人(意思解釋)
- 地丑德齊(意思解釋)
- 金口木舌(意思解釋)
- 奮起直追(意思解釋)
- 斗轉(zhuǎn)星移(意思解釋)
※ 人中騏驥的意思解釋、人中騏驥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yè)的漢語詞典與文學(xué)資料庫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離題萬里 | 離:離開;題:題目;主題;題旨;萬里:泛指很遠(yuǎn)。指說話或?qū)懳恼峦纫磉_(dá)的主題離得很遠(yuǎn)。 |
默默無聞 |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無聲無息;不為人知。 |
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進(jìn)入大海中就會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無音信。 |
頤指氣使 | 頤:腮幫子;指:指揮;氣:神氣;使:指使。用腮幫子來指揮人;用神氣來支使人。 |
形影相顧 | 形:形體;影:身影。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
褒善貶惡 | 對好人好事加以贊揚(yáng);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zé)。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jià)。 |
簞瓢屢空 | 簞:盛飯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匱乏。形容生活非常貧困。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shí)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fù)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年輕力壯的時(shí)候不奮發(fā)圖強(qiáng),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
先聲奪人 | 聲:聲勢;奪人:指動搖人心。先張揚(yáng)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lián)屜纫徊健?/td> |
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 | 學(xué)過的內(nèi)容要經(jīng)常復(fù)習(xí)它。 |
和風(fēng)細(xì)雨 | 溫和的風(fēng)和細(xì)小的雨。本指自然現(xiàn)象;現(xiàn)多指用和緩的態(tài)度和方式處理問題。 |
一干二凈 | 形容非常干凈;也表示一點(diǎn)兒也不剩。 |
撈一把 | 用不正當(dāng)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
不翼而飛 | 翼:翅膀;不翼:沒有翅膀。沒有翅膀就飛走了。形容消息等流傳迅速;也比喻東西突然不見了。也作“無翼而飛”。 |
語短情長 | 語言簡短,情意深長。 |
讜言直聲 | 讜言:公正的言論;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氣壯的言論。 |
婆婆媽媽 | 形容人動作瑣細(xì),言語羅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指官員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
歌舞升平 | 邊歌邊舞;慶祝太平;有粉飾太平的意思。含貶義。升平:太平。 |
滿園春色 | 整個園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
分門別類 | 門:類;別:區(qū)別。根據(jù)事物的特征分類。 |
口墜天花 | 據(j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yōu)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后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
牛驥同槽 | 見“牛驥同皁”。 |
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shí)所用。指宣揚(yáng)教化的人。 |
千家萬戶 | 眾多人家。 |
樂以忘憂 | 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
奮起直追 | 奮:鳥類展翅起飛。形容在已經(jīng)落后的情況下;振作起來;一股勁地趕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