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與心違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同“事與原違”。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例子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
基礎信息
拼音shì yǔ xīn wéi
注音ㄕˋ ㄩˇ ㄒ一ㄣ ㄨㄟˊ
繁體事與心違
感情事與心違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近義詞事與愿違
反義詞得心應手
英語be contrary to what one expect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天經地義(意思解釋)
- 鬼怕惡人(意思解釋)
- 旁若無人(意思解釋)
- 章甫薦履(意思解釋)
- 形影相顧(意思解釋)
- 人心歸向(意思解釋)
- 心直口快(意思解釋)
- 官僚主義(意思解釋)
- 化鴟為鳳(意思解釋)
- 正人君子(意思解釋)
- 飽食暖衣(意思解釋)
- 煢煢孑立(意思解釋)
- 凹凸不平(意思解釋)
- 歌舞升平(意思解釋)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意思解釋)
- 白首之心(意思解釋)
- 亡命之徒(意思解釋)
- 輕重緩急(意思解釋)
-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解釋)
- 不寧唯是(意思解釋)
- 奮起直追(意思解釋)
- 圖窮匕見(意思解釋)
- 人盡其才(意思解釋)
- 逢人說項(意思解釋)
- 望塵靡及(意思解釋)
- 形形色色(意思解釋)
- 亡魂失魄(意思解釋)
- 罵罵咧咧(意思解釋)
※ 事與心違的意思解釋、事與心違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的漢語詞典與文學資料庫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祖功宗德 | 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開國之君為祖。有開創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則尊為宗。 |
拉幫結伙 | 組織幫派,搞小集團活動。 |
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心灰意冷 |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
誅求無度 | 斂取、需索財賄沒有限度。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吃不了兜著走 | 比喻不能承受或擔當。 |
折臂三公 | 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
民不畏死 | 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 |
公才公望 | 才:才識;望:名望。才識名望可稱公輔的地位。 |
進讒害賢 | 讒:讒言,說他人的壞話;賢:賢良,指好人。說壞話,陷害好人。 |
比眾不同 | 與大家相比,大不一樣。 |
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流里流氣 | 舉止輕浮,品行不端。 |
龍馭上賓 | 亦作“龍御上賓”。《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后因用“龍馭上賓”為皇帝之死的諱飾語。意為乘龍升天,為天帝之賓。 |
各行其是 |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
有求必應 | 只要有人請求;就一定答應。形容容易答應人的請求;好說話。 |
手不釋書 | 猶手不釋卷。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用公道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
通時合變 | 同“通權達變”。 |
薪盡火滅 |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滅了。比喻死亡。 |
光怪陸離 | 光怪:奇異的光彩;陸離:色彩繁雜。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也形容事物離奇多變。 |
反戈一擊 | 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
除惡務本 | 鏟除惡勢力,必須杜絕根本。 |
拔毛連茹 | 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
置之度外 |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
不好意思 | ①表示礙于情面而只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為情。 |
古為今用 | 指批判地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使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