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二
很多的同學們多有這樣的經歷:一大盒禮品,拆開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買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貨員會用一個小塑料袋包裝;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務員會遞給你一份用塑料盒裝的飯菜;去農貿市場,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類、米面……無一不用塑料袋裝給你,甚至買一頭蒜,也會用一只小塑料袋裝起來。塑料制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許多方便,而且價錢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過,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
我們深入到商家企業、工廠、社區、家庭等,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查閱各種資料(查閱各種資料,也是調查的一種方式)并進行分析總結
我們在方池路上,姜怡婷家門前的一個垃圾箱口統計了一下,半小時扔大大小小的包裝袋、快餐盒與塑料制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則扔了95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料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整個地球上廢棄的塑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2、我們在勤儉南路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聽到:“他們一天中能賣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個,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個。”
3、延續第二項調查,我們又走訪了海鹽縣武原鎮工商所。工商所的王叔叔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了解到:海鹽武原鎮共有大大小小的快餐店200家左右。照這樣計算,僅武原鎮,一天所產生的廢棄塑料快餐盒就多達1萬個左右。
4、我們去了新華書店,學校的圖書室查閱資料,但關于“白色污染”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少,看來,我們得找另外的辦法。
5、我們去了海鹽縣武原鎮環衛所。環衛所的蔣叔叔告訴我們,在我們海鹽縣武原鎮,每天有300多名環衛工人為海鹽的環境衛生辛勤地工作著。在那里,我們還了解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
6、為了擺脫困難,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研究。在網上我們尋找到了一片廣闊的空間,使我們對“白色污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對我們撰寫論文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型名詞。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經過查找資料,理解了:“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發泡塑料飯盒,各種塑料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樹脂(ps)。在這些污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
4、盡管在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制品現象相當普遍。
(一)視覺危害:
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二)調查后得出了它的潛在危害:
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后,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層變薄。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三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
一、"限塑令"的目的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視覺污染"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環保塑料袋調查報告。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國家自20xx年6月1日起實行"限塑令",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市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最終達到減少連卷塑料袋等各種塑料袋使用的目的,以遏制其對環境的危害。
二、"限塑令"的意義塑料袋實實在在地危害著環境,被丟棄的塑料袋不僅有礙觀瞻,還會導致野生動物和家畜的死亡,以及堵塞城市下水管道等。對超薄塑料袋實施禁令、鼓勵使用塑料袋替代產品和鼓勵回收利用等措施將可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
出售塑料袋所得可用于支持市政回收項目,還可用于降低環保產業勞動力成本,包括廢品回收業和使用天然纖維制造塑料袋替代產品的行業都將受益。
三、環保袋的好處使用環保袋有很多好處有很多,使用環保袋,即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減少白色污染;而且環保袋的使用壽命比塑料袋長,最重要的是環保袋可以循環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壽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環保袋好處多多。
四、購買塑料袋的原因超市有償提供的塑料袋價格在0.1~0.3元之間,環保袋的價格則在3~5元之間。一次購物,人們所需用塑料袋的個數在2~5個之間,用環保袋一般是一個就夠了,少數買的多的顧客,需要2~3個。由于"限塑令"實施不久,人們購物還未養成自帶的習慣,如果去購物時沒有自帶環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價格在1元左右,而再購買一個環保袋需要花3~5元。這是少數人依舊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為忘了帶而買環保袋,反而提高了購物成本。而且環保袋不方便對購買的商品進行分類,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雜的放在一起,如果購買的商品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變形。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時候,人們習慣于用籃子、布袋購物,也沒覺得不方便。但也要確實認識到以前商品的`種類不如現在的繁多,人們的購物需求不同。現在的人,往往習慣于把幾天內所需的商品一次性買齊,所以環保袋的設計上也需要改善,并不是越大越好。
五、環保意識的強化相較于"限塑令"實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況,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57個被調查者中有38個使用自帶的購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費者群體至少下降了6成。
有些沒有攜帶環保購物袋的市民在購買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時,也都已經不再用塑料袋盛裝,他們會選擇手捧,或懷抱的方式從這些現象來看,人們已經意識到塑料袋帶來的危害,雖然長久以來的習慣不能一下子改變,但是會有意識的去減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環保袋就已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塑料袋會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也會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現,調查報告《環保塑料袋調查報告》。六、"限塑令"施行中的阻力和超市嚴格執行"限塑令"相比,菜場執行情況要差得多。根據一則新聞報道,記者在一家農貿市場問一名攤販:"今天不是不讓送免費塑料袋了嗎?"該攤販回答:"我這是方便老百姓啊,不給塑料袋他怎么買菜呢?"一名菜場經營人員說,每個塑料袋兩毛錢,但為了這兩毛錢,他們往往要向消費者解釋半天,仍有人不理解。還有消費者聽說塑料袋要另外收費,竟扔下已經稱好的菜揚長而去。由此可見,在超市商場以外的農貿市場以及水果攤位,"限塑令"并沒有起到很強大的"限塑"作用。"限塑令"不"限塑"并不能夠說明"限塑令"不適合現實情況的需要,反而更能夠體現出環境對"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從硬性規定到人們自覺執行之間的距離。
七、減少施行阻力的措施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與問題同時產生。要使"限塑令"施行過程中的阻力減少,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總結出了幾點。1.繼續加強對"限塑令"的宣傳,使限塑成為一種生活習慣;2.從總體上加強環保意識,不僅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3.要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3.從生活習慣的各個方面出發,制造更便利時尚的環保購物袋;5.鼓勵各個事業單位施行不違背于"限塑令"的實際措施,等等。總結: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超過三十億個。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達40萬噸,是一次性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場所之一,雖然商務部規定: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從6月1日開始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也不得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塑料購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貨商店、菜市場、水果攤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三倍,而生產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至少13000噸。這些塑料袋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白色污染"的禍首,嚴重危害了自然環境衛生。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是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手段之一。根據有關專家測算,"限塑令"的實施將使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至少三分之二。有專家表示,我國實行"限塑",是利用經濟手段治療人們的白色污染"依賴癥",最終實現由"限塑"到"禁塑"。而現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過宣傳教育,讓老百姓把自覺摒棄塑料袋變成習慣。另一方面,還是要找到既能兼顧百姓生活便利,又環保的塑料購物袋替代品。對于老百姓來說,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雖然眼下的"限塑令"給市民帶來了些許不便,但從長遠考慮,合理的使用塑料購物袋,逐步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總量,可以從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最終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但是,"限塑令"是國家行政機關通過行政法規來達到"限塑"的目的,要從"限塑"到自覺的摒棄塑料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去自覺地執行。感激不盡~~!璇愛勁,您好。yfl平時我就是在這里看的.比較不錯挺清晰的.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四
塑料袋,白色污染中的重要角色。
每次跟媽媽上菜市場買菜的時候,我都會幫媽媽拎那一個個塑料袋,塑料袋轉眼間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不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器具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但是,在“簡單、方便”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隨手扔下的一個膠袋、一個快餐盒、或是其他的一次性器具所影響的后果?白色污染的情況也不容忽視啊!
希望我們的這個調查報告,可以使一些還未懂得“白色污染”的嚴重性的人成為未來的環保標兵!還以地球一片凈土!
而這些難以降解的塑料制品,則主要用“添埋與焚燒”這兩種方法處理。
但是,埋入地下的塑料制品,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失去肥效,寸草不生,而焚燒塑料(尤其是含氯塑料)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污染是指散落在環境中的廢棄塑料袋對市容、景觀的破壞,如散落在自然環境、鐵道兩旁、江河湖泊的各種食品包裝袋,或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這些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被稱為視覺污染。
潛在危害是指塑料袋進入自然環境后難以分解而帶來的長期的環境問題。其危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⑴在土壤中大面積積聚的塑料袋(主要是農用塑料地膜)殘留物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⑵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袋,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導致死亡。
⑶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其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且長時間不易分解。混有塑料袋的生活垃圾也不適合堆積起來做化肥。現在社會上反映最強烈的是視覺污染,而對于塑料袋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調查、數據查詢、計算、分析等
張慧雨家一周大約使用塑料袋19個,王子豪家一周大約使用塑料袋25個,張嘉欣家一周使用塑料袋27個,孫曉研家使用塑料袋40個,常曉蝶家使用塑料袋32個,趙裕玲家一周使用塑料袋24個,經統計全組成員一周共使用塑料袋166個。小組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28個。小組平均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可污染大約168平方厘米的土地,合為1.7平方米。大約7年的時間就能將我們學校的操場全部覆蓋。
網絡查詢數據:據有關部門統計1998年國內包裝塑料近400萬噸(包括自我配套用的在內),其中難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裝材料以30%計,則每年產生的塑料包裝廢棄物約120萬噸;塑料地膜產量40多萬噸,其廢棄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較難回收利用,通常農民把它們撈到地頭燒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雜品及醫療衛生用品約40多萬噸,綜合上述各項,塑料垃圾年產量達200多萬噸。
近十幾年來,隨著農村商品經濟、交通、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產生的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長。生活垃圾組成中的塑料廢棄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計算,約占3-10%,按體積計占20-30%。
到20xx年,由于廢棄塑料造成的污染約為500萬t。而今后10年累計污染量將達3500萬~4000萬t,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近年,我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20xx億元,其中生態破壞1000億元。據對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抽樣調查,塑料包裝袋18~25億個,人均每日1個;農用薄膜每年約675萬平方米及幾億個飲料瓶。這些品種總重量全年在5~6萬噸,是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總重量的7%~10%。
對環境的危害:導致酸雨的產生,破壞臭氧層,加劇溫室效應,為老鼠,蚊蠅,細菌提供了繁殖場所。塑料制品大都含有pvc和丙烯晴等有害物質,當其燃燒時會產生hcl,hcl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產泡沫塑料過程中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氟利昂,導致紫外線過量照射,使溫室效應加劇,破壞大氣生態平衡。料垃圾還會釋放出很多種有毒化學氣體,如二惡英。特別是其中的二惡英,會使人消瘦,肝功能紊亂,神經損傷,誘發癌癥。由于廢棄塑料包裝物上的殘留物質,如快餐盒的食物殘渣、飲料瓶中的糖份等都會給蚊蠅和細菌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溫床,尤其是春夏季,一些常見微生物如芽胞桿菌屬、無色桿菌屬、八疊球菌屬、舊球菌屬等都可以在城市堆放或散落的塑料包裝物上快速繁殖生長,同時也可引起大量蚊蠅孳生,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環境衛生。在多風季節,隨風飛舞的塑料袋可纏繞到架空供電線上造成短路事故。
有效的治理措施:據悉,國內已有許多城市禁止使用此類產品。北京,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和使用0.01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西安,1999年11月1日嚴禁在市區內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在0.02毫米以下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天津,自20xx年10月1日禁止生產和使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臨淄區也禁止使用此類產品,但在農村來說人們的意識還不夠,菜市場上到處都是塑料袋。
據測算,目前我國每年隨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的廢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至5%,其中大部分是廢塑料購物袋,特別是超薄塑料袋。有專家表示,超薄塑料袋用的原材料更少,而且比厚的塑料袋更容易降解一些。為什么不禁止生產非環保的塑料袋,而禁止超薄塑料袋?不少市民也提出質疑,就算一個垃圾袋增加兩三毛錢,很多人還是愿意支付的。這對控制塑料袋的使用效果不會很明顯。有專家指出,要治理“白色污染”關鍵要從源頭抓起,在生產環節禁止生產塑料袋,或提高生產塑料袋的生產成本。要廠商多交稅,逐步使不環保的塑料袋退出市場,同時可以用征收來的稅款進行污染治理。
雖然有人會認為收費方式并不能夠很好的控制白色污染的蔓延,但是這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從中我們看到了我們中國政府和人民對白色污染這一問題的重視,看到了我們已經在開始采取行動來彌補我們的環境。這點不得不使我們看到了希望,擁有了信心。
事實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悲哀,而是人們自身的悲哀。白色污染的源頭其實并非物質或用品本身,而是人們的行為習慣。在我們調查中就發現,為了圖方便,幾乎人人都在用塑料袋裝物品,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塑料包裝物對環境的危害。
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災難的制造者,也是環境災難的受害者,更是環境災難的治理者。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共同的環保職責:關心環境質量,監督環境執法
參與政策建議,選擇綠色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選擇的綠色生活方式來參與環保: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評價,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救助物種,保護自然。
讓我們牢記:人類尊重自然是人類珍愛自己生命的需要。
附件一:
數據計算結果
1、小組一周使用塑料袋總數:
19+25+27+40+32+25
=44+67+55
=166個
2、小組成員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個數(得數保留整數):
166÷6≈28個
3、每天丟棄的塑料袋污染土地面積(假設每個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得數保留整數):
600×28=16800平方厘米
=168平方分米
≈1、7平方米
4、本小組使用的塑料袋污染與學校操場同樣大的土地所需時間(操場
0.48公頃):
0.48公頃=4800平方米
4800÷1.7≈2823天
合7年零268天
對個人來說,每天用掉的也就是幾個塑料袋,可積少成多。看了這個計算結果不難發現,這僅僅是6個家庭塑料袋的消耗量,就能在近7年的時間里污染0.48公頃的土地,那以一個班的家庭、全校的家庭、全縣的家庭、全國的家庭,乃至全世界的家庭為基數計算,小小的塑料袋給地球帶來的污染顯然是災難性的。其實,想結束“白色污染”這個炸彈并不困難,它的引線就是我們人類的行動。只有我們從現在開始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甚至拒絕使用塑料制品,這個炸彈就不會被點燃,而且,還會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地球是大家唯一的生存之鄉,而保護她不受污染,是我們的責任!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五
平鄉縣塑料化工行業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于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現已形成了塑料再生料、塑料改性材料(主要是填充母料)、塑料管、自行車零配件注塑件、自行車內外胎、橡膠助劑、塑料化工助劑,電鍍及電鍍助劑等行業。該產業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規模企業30家,加工攤點400家,從業人員2萬人。成為我縣繼自行車及零配件產業之后的第二大工業產業。
目前我縣從事塑料產品及相關的企業超過200家,年生產量 超過10萬噸,生產廠家覆蓋了全縣所有鄉鎮和管理區,產業鏈逐漸形成。
1、塑料再生料加工。
塑料再生料加工企業有10余家,年生產總量約4000噸,分布在油召鄉、豐州鎮、平鄉鎮。主要產品有pe、 pp abs再生料。此類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質量差,僅能滿足我縣塑料生產需求量的10%,大部分塑料原料要從廊坊的文安、邯鄲的魏縣、保定的順平等地購買。
2、塑料改性材料。
該行業主要產品是塑料填充母料,年生產能力15萬噸,年生產量10萬噸,產值2億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塑料填充母料生產基地,生產廠家有13個,生產能力超過1萬噸的企業有:河北天旗公司、平鄉縣華洋塑膠有限公司、平鄉縣先鋒塑膠廠、平鄉縣東興塑料廠、平鄉縣天誠塑膠廠等,產品有pe、pp普通填充母料、塑料填充繩填充母料、增強填充母料,無紡布專用填充母料、透明填充母料,消泡填充母料、玻纖增強聚丙烯、快餐盒專用填充母料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產品銷售全國各地并出口俄羅斯等國家。該產業由現政協副主席、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改性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徐同考于上世紀80年代領先創辦,目前已發展為原材料生產經營、填充母料生產銷售、技術研發的產業鏈,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3、熱塑性塑料粉末涂料
我縣共有大小生產廠家5個,主要生產廠家是河北天旗公司,年產塑粉3000噸,河北創力車業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20xx噸,其它廠家 年生產產量合計3000噸,該產品用于自行車車筐的涂覆和其他金屬制品表面的涂覆,主要銷往河古廟自行車市場。
4、塑料制品
(1)塑料管
生產廠家四家,規模企業有豐州鎮平鄉縣中原塑料廠,年產pe管20xx噸,王楊村志璽塑料廠年產pe管 500噸 ,平鄉宇龍塑膠有限公司年產600噸。該產品主要用于農村灌溉和輸水管道。
(2)塑料包裝桶
生產廠家主要在平鄉鎮、油召鄉,有5個生產廠家,年生產能力600萬只,代表企業是平鄉縣麗特曼化學有限公司,年產25l塑料包裝桶20萬只。
(3)塑料包裝袋
生產企業分布在油召鄉和豐州鎮,有十家加工作坊,沒有規模企業。
(4)打包袋
生產企業在豐州鎮和油召鄉,有生產廠家4個,規模較大的企業是平鄉縣華豐塑料廠,年加工生產打包帶 20xx噸,今年新征地30畝,計劃擴大生產能力。其他廠家生產生產總量超過20xx噸。主要原材料為塑料再生料pp,均從外地求購。
(5)自行車零配件
自行車零配件中塑料配件主要是:搖擺車、車筐、車座、車把、部分車圈、腳蹬、打氣筒手柄、氣管帶等,年需求量超過2萬噸,全部有我縣自己生產加工,生產企業分布在河古廟鎮、豐州鎮、平鄉鎮和節固鄉。加工企業超過100家。主要原材料是塑料再生料pe、pp、pvc,abs。大部分從外地求購。
(6)電纜填充繩(電纜用網狀撕裂膠)
目前有3個生產廠家,年生產能力1000噸,其中平鄉福利塑料一廠產量600噸,主要原材料來源于平鄉縣的塑料填充母料。
(7)其它塑料制品
其他塑料制品是生活用及電器、汽摩配件等,加工企業主要在節固鄉,沒有規模企業,年生產量超過20xx噸。
(8)塑料機械加工
平鄉沒有塑料機械生產廠家,只有加工門市,只能進行簡單的維修和加工。
平鄉縣化工行業主要為橡膠助劑,塑料助劑及電鍍助劑等行業。
1、橡膠助劑
目前共有四家企業,主要產品是橡膠促進劑m、dm年產總量6000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平鄉縣輝煌橡膠助劑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20xx噸,河北豐業化工公司生產能力20xx噸,平鄉縣合成化工廠1000噸,河北錦爍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能力1000噸。平鄉橡膠助劑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2、塑料助劑
塑料助劑產品為鋁酸酯偶聯劑,目前沒有規模的企業,有20余家攤點,主要分布在豐州鎮、尋召鄉,年產量為1000噸,主要作為于塑料填充母料加工助劑。
3、電鍍助劑
主要分布在平鄉鎮,有兩個規模企業,分別是河北金日化工有限公司,平鄉化工助劑有限公司年產量20xx噸,產品銷往我縣及全國各地。
4、電鍍
目前電鍍企業有6個,年處理加工金屬表面350萬平方米,其中邢臺惠恩納電鍍有限公司年加工金屬表面150萬平方米。大部分為自行車零配件的表面處理。
5、其它化工
其它化工企業有河北省邢臺市澳德化工涂料有限公司生產內外墻乳膠漆300噸,平鄉縣科苑潤滑劑廠生產工業潤滑劑3000噸。
我縣主要橡膠加工企業是自行車、摩托與內外胎和再生膠,分布在河古廟鎮、豐州鎮里馬村和油召鄉停西口村一帶。有企業 5家,規模企業是河北協美橡膠有限公司年產
1、龍頭企業較少,企業規模普遍較少。塑料企業存在工業分散、規模小、科技程度偏低,對地方經濟貢獻不高。沒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造成企業發展緩慢,難以形成龍頭企業。
2、低水平重復生產較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很多企業去模仿其他廠家的產品進行生產,以壓低銷售價格的方式擠占市場,造成惡性的價格競爭。沒有自己開發研制新產品的能力,企業效益普遍降低。
3、資金不足,困擾企業發展。企業普遍存在缺乏資金問題,貸款難,自有資金少,只能靠自身資本積累慢慢發展。
4、生產廠地狹小,缺乏發展空間。家庭作坊式的企業較多,場地狹窄,征地難,制約企業發展。
5、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夠。大部分企業是家族式生產,文化水平較低,管理簡單。
面對我縣塑料、橡膠、化工產業發展現狀,以提高經濟效益 為導向,以市場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培育狀大龍頭骨干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形成多制并舉,優勢互交的工業格局,提升我縣塑料化工企業規模和檔次,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1、培育狀大骨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領軍作用。
2、建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制止低水平的無序競爭。
3、加快技術進行創新科研步伐和加強企業知主創新能力,重點做好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與生產,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4、加強企業技術培訓和管理指導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拉高企業技術管理水平。
5、建立塑料化工工業集中區,解決企業發展過程的建設用地問題,實行循環清潔生產,減輕環境污染。
6、建立和完善產業鏈條,對我縣生產需要的原材料要加以政策引導,鼓勵實現自我生產。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六
塑料袋的危害調查報告
寒假期間,網絡上的一則新聞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記。新聞的開始是這樣的-“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日前,一條柯氏喙鯨首次出現在挪威西海岸,但這并沒有令研究人員激動萬分,而是內心無比沉重,因為它是被迫擱淺至此,或許,它是過來求死的。”原來,當研究人員把這頭稀有的鯨魚解剖后,真相讓人觸目驚心,在它的腹中取出30個塑料袋。
全文讀完,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上學期剛學過關于食物鏈中的知識讓我明白塑料袋絕對不可能成為鯨魚的食物,而是殺手,是它殺死了我們人類的朋友。
為此,我決定針對塑料袋對環境的破壞展開調查,擬定的計劃分為資料查閱和實地走訪。
一、資料查閱:
塑料袋是100多年前奧地利人馬克斯.舒施尼發明的,因為既輕便及結實,在當時無異于一場科技革命,它是一種石油化工產品,塑料袋不僅是中國及至全世界的消費量都很大,據統計,全世界塑料年產量為1億噸,其中我國快速消費品零售全行業每年消耗的塑料袋數量約為500億個,全世界每年大約廢棄塑料1500萬噸,我國大約年廢棄量為300萬噸。這些廢塑料袋大多被丟棄在周圍環境中,大部分塑料袋平均只被使用20分鐘,然后就會被扔掉,最后進入土壤和河流中,而這些塑料大約需經過200年才能分解,即使用焚燒處理,也會產生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所以塑料袋被稱為“白色垃圾”,污染土壤后影響農業發展,動物誤食后威脅動物生存,在大興南海子一個養鹿基地的一塊牌子上這樣寫著“走出保護基地,您每撿回一件白色垃圾,就會使這些嗷嗷生靈免遭一次殺機。”
二、實地考察
為了清楚了解塑料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及管理,我對家附近的幾處地方進行了走訪,在菜場、在超市水果店、在運河邊的草坪上,我都看見了大量使用或丟棄的塑料袋,這些塑料袋的大量存在不可避免會危及我們的環境。
三、思考
為了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必須關注塑料袋的污染問題,我們應該:
1、盡量少用,能不用就不用,購物最好使用環保布袋,如果必須要使用塑料袋也要做到重復多次使用。
2、不亂扔棄塑料袋,一定做到垃圾的分類處理,以便于環保叔叔集中處理。
3、希望科學家們多研究出更多的環保型塑料,加快塑料的分解速度。
如果我們不希望今天的鯨魚變成明天的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我也力爭要做一名“環保小衛士”,共同保衛我們生存的家園。
塑料調查報告數據篇七
我們組的社會實踐課題為“人們對‘限塑令’的看法”,為此我們走上街頭進行問卷調查,在深大西門外的人人樂超市附近進行調查,受訪人數超過一百。問卷的問題設置為5個問題,分別為:1.請問您知道國家頒布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限塑令)嗎?2.請問您認為它會不會給您造成不便呢?3.請問您知道塑料袋是污染物嗎?4.請問您會使用商店的有償購物袋嗎?5.請問您現在有環保袋嗎?
通過數據統計,我發現受訪路人中大多數都聽說過“限塑令”,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沒聽說過;過半的人表示“限塑令”不會對自己造成不便,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會造成不便;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塑料袋是污染物,但也有極個別人不知道;過半的人表示不會使用商場的有償購物袋,而其他人則表示不方便的時候只能用;有準備環保袋的人與沒有準備環保袋的人各一半。
我認為“限塑令”的宣傳仍然不夠全面,多數人不清楚其中的具體內容,部分人認為這個國家頒布這個決定很唐突,一時無法適應,還有少數人根本沒聽說過。大多數人還是表示愿意支持環保,自己小小的不方便可以忍受,也有人因為不清楚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而不贊同國家這種做法。許多人表示用商場無償給的塑料袋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要突然改變這種習慣非常困難,這也會成為使用有償購物袋的原因之一,還有的原因就是在商場買的魚之類的有異味或不干凈的東西不宜放在反復使用的環保袋中。因為“限塑令”實施在即,許多廠商趁機利用贈送環保袋來促銷商品,所以環保袋比較易得,而售價也不貴。
曾經菜籃子、布袋子一度銷聲匿跡,悄然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利輕巧的塑料袋。買早點、買菜、逛超市、裝垃圾……每天,我們得和塑料袋進行多少次“親密接觸”?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日前,xx辦公廳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指出鑒于購物袋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今后應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并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規定自今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禁止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零售場所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這個俗稱“限塑令”的決定剛一傳播,就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地贊同。
然而,盡管這是為引導群眾合理使用、節約使用塑料購物袋的硬性舉措,但鑒于目前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是使用塑料購物袋最集中的場所,大多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所以具體操作起來非常困難。即便工商、環保、質監等職能部門采取一對一“盯人戰術”,也難以把住商家免費或變相免費贈送塑料袋這一關。此前部分城市有過菜市場推廣環保袋失敗的教訓,面對將要實施的“限塑令”,依然是任重道遠。
日前,國家標準委發布了《塑料國家標準的征求意見》,對建立塑料的生產標準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意見”對市民廣為關心的塑料的標識、厚度以及與定價相關的大小等級作了說明。內容包括:“直接接觸食品用塑料同時應按有關法規標識,必須標有‘食品用’字樣。” ;“直接接觸食品用塑料應為本色。” ;為裝食品的塑料袋發“身份證”; “塑料購物袋的厚度必須≥0.025mm。”;“寬度和長度≤380380~600≥600(注:塑料有折邊時,寬度為將折邊打開后的袋體總寬度。)”等等。
年月日,由商務部草擬的《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草案)》4月7日起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該《辦法(草案)》,商品零售場所從6月1日起應當向消費者有償提供塑料購物袋。
深圳已嘗試通過修訂地方環保條例,對無償提供塑料購物袋的商家處以元以上、萬元以下的罰款。
總結:對于這次的社會實踐,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也受益匪淺,接下來我會繼續關注社會,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