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
因:根據(jù);材:資質(zhì);施:施加;進行;教:教育。根據(jù)學習的人的不同志趣、資質(zhì)來進行不同的教育。 |
列風淫雨 |
列:烈;淫:過量。本指狂風暴雨。后比喻錯別字連篇。 |
半路出家 |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
撈一把 |
用不正當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
安步當車 |
安:安詳從容;不慌不忙。步:步行;當: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權(quán)當是乘車。又借指人能安于貧賤自行其樂。 |
青云直上 |
青云:指青天。直線上升;向高空飛騰直上。比喻人的地位直線上升。 |
三十三天 |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畫地為牢,議不入 |
議:議論。在地上畫個圓圈當作牢獄,人們議論著不敢進入。形容獄吏的兇殘暴虐。 |
共為唇齒 |
比喻互相輔助。 |
天下第一 |
形容沒有人能比得上。 |
人面狗心 |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
移日卜夜 |
指晝夜相繼。 |
過甚其詞 |
話說得太過分;與實際不相符。 |
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或行為。 |
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千里命駕 |
命駕:命人駕車。備上車子到千里之外去拜訪朋友。形容友情深厚。 |
發(fā)人深思 |
深:無限,沒有窮盡。啟發(fā)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
雞毛蒜皮 |
比喻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的東西。 |
始終一貫 |
自始至終都一樣。 |
翼翼飛鸞 |
指飛翔的樣子。 |
變態(tài)百出 |
形容事物形態(tài)變化之多。 |
變化無方 |
方:方向,引申為準則。善于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動不因循守舊,變化多端。 |
來因去果 |
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
一網(wǎng)打盡 |
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
驚惶失措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tài)。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tài)。 |
淚眼愁眉 |
帶淚的眼,發(fā)愁的眉。形容極為痛苦哀傷的樣子。 |
息跡靜處 |
息:止息;跡:行跡,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詩書發(fā)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