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清代。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清代]: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譯文
出城天色剛破曉微明,站立水邊讓我心意稍微寧靜。水面泛起的薄霧彌漫開來仿佛與天相連。水中的葦草彎曲下來發出聲響,遙遠的青山如黛仿佛連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無。一會兒過后晨日初起,遠處三三兩兩的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夠學得野鴨一般,能去追逐那遠方的清影呢。
注釋
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彎曲。
③景:影。
《曉至湖上》載于《清詩選》,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人物厲鶚的作品。
這首詩情感豐富。此詩用清涼的晨霧,清淡的遠山,清澈的湖水,清靈的野鳧,構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曉湖之景。表現了詩人平靜閑適的心態,愿象野鳧一樣回歸自然的情懷。從“人意靜”、“寒霧生”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喜愛幽靜;“臨水”、“稍見初日開”等詞句則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之意;而從“安得學野鳧”、“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對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表達技巧的角度看,此聯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有聲與無影對比,近寫聽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同時采用了對偶的手法,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形象豐滿,層次分明,構建了開闊、淡雅、幽靜、清新的意境。
唐代·厲鶚的簡介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馀,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
? 厲鶚的詩(199篇) 〕
明代:
韓上桂
海岳先生白玉姿,金緗紫帙映青絲。當階時雨俄然足,入坐春風早自私。
蹭蹬一經元世業,沉吟五字是吾師。年來載酒知多少,好似侯芭數問奇。
海嶽先生白玉姿,金緗紫帙映青絲。當階時雨俄然足,入坐春風早自私。
蹭蹬一經元世業,沉吟五字是吾師。年來載酒知多少,好似侯芭數問奇。
清代:
陳維崧
吳娘水閣,幾曲金塘,時聽紅魚跳波響。翳然花竹,日高舟尾浮菰蔣。
妝臺上。傷春天氣,中酒心情,斜溜明矑還細相。照水釵傾,投餌鬟偏,幾遍惆悵。
吳娘水閣,幾曲金塘,時聽紅魚跳波響。翳然花竹,日高舟尾浮菰蔣。
妝臺上。傷春天氣,中酒心情,斜溜明矑還細相。照水釵傾,投餌鬟偏,幾遍惆悵。
宋代:
蘇轍
積因得果通三世,臨老長閑自一時。
久爾觀心終未悟,偶然見道了無疑。
積因得果通三世,臨老長閑自一時。
久爾觀心終未悟,偶然見道了無疑。
宋代:
釋普濟
瘦骨棱層一擔夫,幾年寥落在江湖。
面皮捩轉無人識,有甚閑名上祖圖。
瘦骨棱層一擔夫,幾年寥落在江湖。
面皮捩轉無人識,有甚閑名上祖圖。
清代:
允祥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秋云青甸里,春雨綠疇邊。
圣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孜孜宵{口干}意,總向畫圖傳。
曆曆三時況,如陳《七月》篇。秋雲青甸裡,春雨綠疇邊。
聖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孜孜宵{口幹}意,總向畫圖傳。
宋代:
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曆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