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宜興簡介100字 宜興旅游介紹篇一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這一規模宏大的人造瀑布,由四組高5米,長178米的瀑布群組成,人稱“華東第一大瀑布”。下面,我們要坐電瓶車先瀏覽一下公園的生態環境。公園占地550公頃,近萬平方米的草坪以及桂花園,杜鵑園,薔薇園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使園內白天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野鴨自由戲水,和平鴿悠閑散步;晚上蛙聲纏綿,蛙叫,蟲鳴的交響曲使人進入甜蜜的夢鄉。
在我們的右側是硯池,筆墨紙硯的硯,我們聰明勤勞的宜興人,千百年來,飽蘸硯池水畫出了一幅幅錦繡江南魚米之鄉的美麗畫圖。
公園是一座融觀賞、餐飲、健身、休閑、娛樂和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那么,為什么叫龍背山森林公園呢?龍背山,有兩種說法。一說龍背山原名紅蕩山,是銅官山向東連綿起伏的筱嶺山、龍潭山、滄浦山、梅嶺山等蜿蜒至東氿之濱十多個小山丘的總稱。它猶如一條長長的青龍臥伏在陽羨古城南郊,故稱“龍背山”。另有一說:相傳在晉朝,宜興出了一條蛟龍,經常發蛟水禍害百姓,其時,南山出了一只白額猛虎,也常傷人;加上一名惡少周處危害鄉鄰,宜興人稱之為三害。單說這條蛟龍有一年發了一次特大的蛟(我們宜興人稱山洪暴發為發蛟。)大水一直淹到銅官山腳下,洪水退后,留下兩個大水塘,各有三畝地左右大,久旱不涸,終年不竭,據傳是蛟龍的兩只前爪抓出來的。后來,蛟龍,猛虎被周處斬殺了,但這一帶蜿蜒起伏的山岡形似蛟龍伏著的背脊,故稱“龍背山”。那兩個水塘則叫做“上龍潭”和“下龍潭”。
前面我們要經過的是桂花園,園中種植了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名種。杜鵑園在迎接我們了,園內種植了中鵑,西鵑,臺鵑(也叫毛鵑),日本鵑等幾十個品種。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車要到站了,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別遺忘在車上。下面我要帶大家參觀科教名人館,歷史名人館,藝術名人館和文峰塔。
龍背山歷來就是宜興人心目中的“風水寶地”、“活龍地”。宜興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龍背山有四只腳,墳墓葬到一只腳,代代高官封侯爵,榮華富貴千鍾祿。”歷代名臣賢將都想在這里占一席之地。因此,龍背山區的名人墓葬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象徐溥,吳炳,胡松年,蔣之奇,吳仕等人的墓就有30多處,連三國時吳主孫策的母后也葬在龍背山的梅花墩。到了明代,龍背山的風水就更好了,明嘉靖年間,宜興知縣方逢時(又叫方孝岳),深知天文地理,他看到龍背山確是“活龍地”的風水寶地,宜興不但要出狀元,宰相,還可能要出幾代帝王。出于忌妒,他便命人在龍背山上挖了一條溝,破了此處好風水。從此,龍脈斷了,龍頭被砍了。所以,你若問龍背山的龍頭在哪兒?誰也說不清。當然,這只是傳說,宜興歷代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確是史實。
現在,我們要參觀的是科教名人館。宜興是著名的教授之鄉。國內教育界有“無宜不成校”之譽。也就是說,大凡學校,總能找到宜興人在那里教書或學習。宜興有以周培源為代表的兩院院士及科技界名人。有以蔣南翔為代表的一批大學校長。學者教授不勝枚舉。本館共分教授廳,海外廳,導師廳和院士廳四個展廳,請大家隨我逐廳參觀。
我們告別了科教名人館,下面要參觀的是歷史名人館。歷史名人館分為宰相廳,狀元廳,將軍廳,進士廳,群賢廳和僑寓廳等六個廳。根據宜興歸徑駱駝墩考古發掘報告記載,早在7000多年前,宜興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點燃了文明之火。千百年來,在吳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基礎上,宜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陽羨歷史文化”。許多杰出人物更是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進士廳”。從隋朝開始,中國實行科考制度。從唐朝開始,宜興見于史籍記載的進士就有385人。這對于當時只有二、三十萬人口的小小宜興縣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尤其突出的有宋代佘中,邵剛,邵材“一邑三魁”的盛譽;明代曹家父子進士,杭家兄弟進士的榮耀;清代儲家“五鳳齊飛”,徐家“一門三翰林”的美談等等。請各位細心參觀。
“狀元廳”。狀元,榜眼,探花,是會試中的優秀者參加殿試時皇帝御筆親點的前三名。宜興歷史上有四人中的狀元。而取得榜眼,探花者,取得會元,解元者共有70多人。狀元并非都是“天才”,他們大都是通過刻苦努力才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他們是宜興莘莘學子的楷模,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治國之才。
“宰相廳”。宜興歷史上從東漢到明末,共出過十個宰相。這里面還有不少故事。據傳說,在周延儒兒童時期,徐溥已是宰相,徐相爺在宜興城的蛟橋立下了一座牌樓,經過牌樓,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才能通過。小小年紀的周延儒很不服氣。有一天,當徐相爺的轎子通過牌樓時,他坐在路中擋住去路,徐相爺問他為何擋道,他說:“你把牌樓建在這兒,將來我的牌樓立在哪兒?”徐相爺說“如果你能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我把牌樓拆了讓你。”一句戲言,卻激勵著周延儒奮發努力,最終也成了宰相。他的牌樓建在當時的文廟前,其用材,氣勢和體積在全國也屬少有,可惜的是__期間被毀掉了。廳中展柜中有詳細的資料,如果哪位有興趣,可以對歷史再研究一番。
“將軍廳”。宜興不僅出了許多位宰相,狀元和進士,還出了領兵打仗的將軍。其中周處是陽羨第一人物,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傳遍全國。周處的兒子周“三興義兵”,才有了“義興”的地名。陳慶之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軍事家,__同志對他都非常神往。還有明朝兵部尚書盧象升,文武雙全,久經戰陣,在中國歷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群賢廳”。宜興的名人在各個領域都有。許多人雖然沒有成為名公巨卿,但他們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自己所喜愛的領域,同樣對社會,對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廳展出的12個人,只是眾多宜興賢人中的部分代表人物。他們中有佛學家,有水利專家,有畫家,有書法家,有戲劇家,有詞人及詞學家等等。請大家細細地參觀吧。
“僑寓廳”。宜興人杰地靈,風景秀麗,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和名家來宜游覽和居住,同時給宜興留下了許多故事和美談,也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跡。
據載,秦始皇到宜興封禪南岳,南岳寺因此而得名;三國時孫皓派司馬董朝來離墨山立“國山碑”并封禪中岳;南北朝梁代宜興太守任昉為宜興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留下了全國十大釣臺之一的“任公釣臺”供人參觀游覽;唐代李蠙,北宋李綱,南宋李曾伯先后寄居善卷寺讀書,做官后修饍善卷寺,留下了“一人轉世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姻緣”的美談;宋代抗金名將古戰場的遺跡;蘇東坡多次到宜興,還買田置產,辦學堂,留下了古跡“東坡書院”,最難能可貴的是蘇東坡送給閘口邵家的西府海棠,至今仍枝繁葉茂,年年開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中的唐伯虎,文征明等都到宜興并留下了詩句,文徵明還為玉女潭景點寫下了“玉潭仙居記”,這兒展出的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也許各位還在回味著歷史名人館中的名人故事,故事實在太多了,各位在宜興其他景點參觀游覽時還會聽到許多。現在,我們要登“文峰塔”。據《重刊宜興縣舊志》載,文峰塔原名承云塔,明代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造,原址離這兒不遠。據風水先生說,按八卦方位看,這兒風水很好,建塔后,宜興參加科舉考試和中舉的人會越來越多。明代是我市科舉考試的鼎盛時期,全宜興考中的進士有136人,擔任宰相的就有6人。承云塔是明代宜興歷史文化興旺發達的象征和重要標志,是宜興歷史上的又一座豐碑,是宜興人民的驕傲。文峰塔塔高九層,108米,總用地面積2950平方米,為漢唐風格的四方塔,古樸典雅,是整個公園的制高點,晚上在燈光的映照下,是一座通體透明的七巧玲瓏寶塔。塔內配置了電梯與步行樓梯,各位可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選擇電梯還是步行,在塔內,大家可以領略宜興的歷史,民間故事,名勝古跡和歷代名人事跡。登高遠望,可一覽我市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
我們下面要參觀的是文藝名人館,館內分為四個廳。
“美術廳”。宜興既是“教授之鄉”,又是“書畫之鄉”。宜興人在現代美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中國畫壇及現代美術教育產生過深遠影響。著名的有徐悲鴻、吳大羽、吳冠中、錢松巖、徐明華、范保文、芮金富等。
“文藝廳”。本廳介紹了21位新聞界,電影戲劇界,器樂界名人以及作家,學者,詩人,還有一位中國溶洞旅游資源開發第一人儲南強先生。
“陶藝廳”。宜興是中國的陶都,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巳開始制陶。制陶歷史之長,陶瓷品種的齊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造缸先師”范蠡,到第一位紫砂壺名家供春;從東坡提梁壺到第一位制壺女藝人楊鳳年;從邰大亨的一壺換一命到一代紫砂工藝大師顧景舟,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妙的傳說。以紫砂陶、均陶、精陶、美彩陶、青瓷“五朵金花”為代表的陶瓷藝術,奠定了陶都的基礎。從古至今名師輩出,這里介紹的也只是眾多名師中的一部分。
我們剛才參觀了三館一塔,經過了二園,現在要經過薔薇園,完成整個公園的游覽。
各位游客,公園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講解過程中有不當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各位的配合,歡迎再次光臨龍背山森林公園。最后,祝大家一路平安,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宜興簡介100字 宜興旅游介紹篇二
宜興歷史悠久,擁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和2200余年建縣史。先民勤勞樸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于徐舍鎮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20__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__年中國六大考古發現之一。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祖居位于宜興芳橋鎮后村,原有兩處。一處在后村河南,為周培源祖父所建,是周培源的誕生地,80被大火焚毀。現存的一處為周培源父親周文伯于民國初所建。
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宜興丁山買田講學之地。書院歷經滄桑,多次被毀,多次重建,現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
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位于屺亭橋塘河西側,為磚木結構3開間閣樓房屋,占地518平方米,建筑面積115平方米。故居包括徐悲鴻原生活起居間、弟妹生活間、徐父授書房及一個天井。20__年經重新修建后已正式開放。
太平天國王府
太平天國王府位于宜城通貞觀路,始建于清代,原為史姓宅第,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克宜興后,成為輔王楊輔清的府第,后又曾作為忠王李秀成的行轅,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興簡介100字 宜興旅游介紹篇三
陶祖圣境風景區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宜興市市區西南28公里湖父鎮境內,與著名的竹海風景區、西施洞、磐山寺等景區毗鄰。風景區以慕蠡洞為主體。相傳為戰國時期范蠡將軍隱身循跡之處,慕蠡洞在1983年3月被當地山村少年發現,歷經三載開發,1986年建成開放。
陶祖圣境風景區占地20萬平方米,整個景區以金塘山為主體;以慕蠡古洞為主景,并設有范蠡雕塑廣場、西施水景廣場、石林奇觀、范蠡古窯、竹林廊橋、范公草圃、皖紗清池、望妻亭、陶藝小吧、度假別墅等景點。游覽陶祖圣境尋覓一代商圣---陶朱公發跡之道。
風景區的主體慕蠡洞總面積一萬余平方米,游程九百米,該洞以地下暗河的奇特流向和曲折神奇的自然結構,分為“地下昆侖”、“龍象宮”、“星斗宮”、“湖石宮”、“瓊林宮”、“玉寢宮”、“五岳宮”、“元宵宮”、“女媧宮”和“蓬萊宮”九大景觀。
范蠡,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越國將軍。輔佐越王重興國業,功高天下。但由于越王勾踐嫉妒賢能,疏遠朝臣,范蠡于是功成身退,西渡太湖來到宜興,開創了宜興的制陶業,被后人尊稱為陶朱公。
千龜池
南中心廣場位于景區南入口與摹蠡洞入口之間,其建筑造型為外圓內方酷似一枚古幣,中間一方水池,名曰“千龜池”,池內擁有一只大龜和數千只小龜,喻意富貴長壽。
水景廣場
水景廣場,以水為主體,四周以太湖石和翠竹點綴,水景廣場觀景亭內,游客可以觀賞在碼頭旁西施仿真撐船塑像,寓言著正入洞尋找夫君范蠡,也可以看到山表上飛瀉的瀑布。
望妻樓
相傳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后,激流勇退,晚年隱居于丁蜀鎮紙紡村一石洞(也就是現在的慕蠡洞),與西施隱居的洞穴僅隔一山,東西相望。范大夫每到日出之時就上嶺頂,向東而望,為了紀念這一對亂世鴛鴦,后人便在當年范大夫眺望處建一木樓,曰:望妻樓。
一線天
一線天所處位置在山表區中部,此地質狀況為喀斯特地貌。映入眼簾的是兩塊巨大的太湖石林立而起,看上去驚險無疑!仰天而看猶如一線,故稱一線天。
范蠡古窯
宜興歷史上有名的兩種窯是是饅頭窯和龍窯,陶祖圣境內的這個窯就是復制的饅頭窯,外形圓鼓,窯的旁邊是煙囪和柴房。在宜興窯的主要作用是燒制茶壺,其烘烤溫度可達1100攝氏度,燒出來的茶壺壺體光滑,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據史料記載此處為當年范公燒制陶器的遺址。
陶藝館
陶藝館分設陳列館、陶吧。陶藝陳列館內收藏許多著名陶藝大師的作品,供游客欣賞;陶吧是提供游客親自體驗制壺的樂趣。
浣沙清池
浣沙清池:相傳當年西施常來慕蠡洞探望夫君范蠡,每次來都幫助他洗衣浣紗織新衣,這清池就是當年西施的浣紗池。
景區詳細地址:無錫市宜興市湖滏鎮竹海村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周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免票;軍官憑軍官證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5米之間購兒童票50元;60-69周歲之間憑老人證購老人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