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人文讀本》中看了一篇至今都令我感動的故事——《第三只眼睛》。故事的主要情節是:作者小時候偷了鄰居老教授的一棵樹,晚上,她既后悔又害怕,想把小樹送回去,但小樹已被她的小手弄得黑乎乎的了。
老教授知道后并沒有指責她,卻送了她兩件禮物。等她長大后才明白老教授對她的寬容,這感動遲了許多年。老教授以這樣的細心和寬容來關愛一個稚嫩的心靈,他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人們,你們應向他學習。現在有些家長覺得應多打孩子,他們才會更聽話,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可能看起來是親人,但中間卻隔著一層薄薄的膜子。這膜子是由父母的打罵形成的,當然也充滿了孩子對父母的抗議與恨,只有通過父母的關懷、愛護與寬容,才能徹底銷毀它。我的爸爸媽媽是兩個相反人物。有時,我在盡情地玩耍,盡情地把想象力釋放出來,如:做芝麻餅、堆沙子……媽媽就覺得孩子還小,擁有童心,什么事都想試試,既然想讓她擁有美好的童年,就該讓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只要她高興就行。如果換成爸爸的話,呵呵,可就要開始“練聲”了。他就覺得我是閑得沒事,成心搗亂。
我真希望爸爸也讀一讀《第三只眼睛》,能夠體諒孩子,有顆觀察孩子的心。大人們,我希望你們都能學會體諒孩子,關心和愛護孩子,讓大人和孩子成為最親密、最友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