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基本解釋殆:危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暫未找到成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浪跡江湖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 |
莫衷一是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易子而教 | |
七搭八扯 |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空費詞說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三:“仆有一計,于兄甚便。只恐兄溺 枕席之愛,未必能行,使仆空費詞說耳!”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