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殆:危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例子宋·蘇軾《黃州安國寺記》:“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欲謝去,其后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
基礎信息
拼音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注音ㄓ ㄗㄨˊ ㄅㄨˋ ㄖㄨˇ,ㄓ ㄓˇ ㄅㄨˋ ㄉㄞˋ
感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勸誡人。
近義詞知足不殆、知止不辱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首身分離(意思解釋)
- 金光閃閃(意思解釋)
- 羅掘一空(意思解釋)
- 寸步不離(意思解釋)
- 仰屋著書(意思解釋)
- 反治其身(意思解釋)
- 節哀順變(意思解釋)
- 火燭銀花(意思解釋)
- 扶搖直上(意思解釋)
- 己溺己饑(意思解釋)
- 度己失期(意思解釋)
- 鬼頭鬼腦(意思解釋)
- 刀耕火種(意思解釋)
- 風急浪高(意思解釋)
- 黃耳傳書(意思解釋)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釋)
- 倒裳索領(意思解釋)
-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意思解釋)
- 遺世絕俗(意思解釋)
- 湖光山色(意思解釋)
- 超然絕俗(意思解釋)
- 精明強干(意思解釋)
- 歐風美雨(意思解釋)
- 無窮無盡(意思解釋)
- 繁榮富強(意思解釋)
- 聰明伶俐(意思解釋)
- 五花八門(意思解釋)
- 勢在必行(意思解釋)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解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的漢語詞典與文學資料庫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素:從來;昧:不明白;不了解。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青山綠水 | 泛稱美好山河。 |
八斗之才 |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
年少無知 | 年紀小,不懂事。 |
膽寒發豎 | 形容恐怖之極。 |
群龍無首 | 首:頭;引申為領袖。一群龍沒有領頭的。比喻沒有領頭的;無從統一行動。 |
愛才如渴 |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樣。 |
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
遁入空門 |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
囊螢照雪 | 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
反面無情 | 翻臉不講情面。形容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不留情面。 |
目不斜視 | 眼睛不往旁邊看。形容目光莊重;神情嚴肅。 |
儉以養德 | 節儉有助于養成質樸勤勞的德操。 |
無關緊要 | 緊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會影響大局。 |
龍爭虎斗 | 龍與虎之間的爭斗。形容斗爭或競賽十分激烈緊張。 |
切樹倒根 | 比喻徹底。 |
耳聰目明 | 聰:聽覺靈敏。形容聽覺和視覺非常機敏明利。 |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景優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
移日卜夜 | 指晝夜相繼。 |
哀兵必勝 | 哀兵:由受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說“哀;憫也”。憐惜和慈愛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懷著激憤情緒為正義而戰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反引申為由橫遭侵凌殘害而悲憤滿腔的國家和民族;能奮起抗戰;必獲勝利。②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勝。 |
豁然開朗 |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 |
滿天飛 | 形容到處都是。亦作“滿空飛”。 |
冠履倒易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勢不可為 | 為:做,干。大勢已去,無能為力。 |
井中視星 | 從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淺,見識狹隘。 |
弊多利少 | 指弊端超過有利。 |
一清二楚 | 十分明白、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