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七夕節篇一
七夕節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節日,與此同時,在意境國學的世界中也有相關的文化內涵。本文主要分享我在參加意境國學七夕節活動中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意境國學是什么
意境國學是一種文化追求和心智修煉的方式,它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內心的感悟,提升人們的美感和心智。在意境國學中,文化內涵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七夕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意境國學的世界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段:活動儀式
在意境國學的七夕節活動中,我們進行了一些特別的儀式。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等待人”的環節。這個環節中,參與者需要選擇自己生命中等待的人,然后用自己的思維與語言描述他(她)對這個人的想象、期待和感悟。這個環節讓我感到非常感動,讓我想到與我相處多年的親人和朋友,感受到了那種純粹的情感與溫暖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刻認識到了家人和朋友對人生的影響,也更加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溫情和人性關懷。
第四段:意境國學中的七夕文化內涵
在意境國學中,七夕文化被視為一種具有浪漫和感性內涵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在良辰吉日選擇與自己的愛人相會,感受到美麗的愛情之情。但是在意境國學的世界中,人們并不僅僅是將七夕節當做一種浪漫的節日,而是將它作為一種追求美和愛的方式。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會有意地去了解和傳播有關愛情、感情和文化方面的知識,以此來提升人們對美感和心智的培養。
第五段:最后的感想
在意境國學的七夕節活動中,我學會了一些關于愛情、人性和傳統文化的道理。我了解到,愛情不僅僅是一種雙方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內心美好的一種表達和呈現。通過七夕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感受到了愛情的無限魅力和傳承之美。意境國學的七夕節活動,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慶典,更是一種對美好文化和良好心智的追求。我相信,只有通過努力學習和感悟,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享受意境國學的內涵和美好。
七夕節篇二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我國的七夕佳節,你知道七夕節叫七夕節原因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七夕節叫七夕節原因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中國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伙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人們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古代時,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到中華民族的婚愛觀,就提起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既是對中華民族婚愛觀的一個概括,又對它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單純地對牛女悲劇的同情,而是以一個新的視角,謳歌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雖遠隔萬里,長期分離,卻還能夠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長久性,不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即使在現在這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里責任與愛情達到了統一。從另一個視角看,這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婚愛悲劇的重要原因。
-->
七夕節篇三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寓意濃郁,意蘊深厚。這是一個有著愛情傳說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翹首以盼,想象著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而同時,這也是一個寓意深刻的節日,許多民間意象都與此有關聯。在意境國學舉辦的七夕節活動中,我收獲的不僅有傳統文化的濃郁味道,更是吸取了學習的靈感和動力。
第二段:參加七夕節活動的體驗
在參加意境國學舉辦的七夕節活動前,我對此并不了解,但是當我進入展覽場地,便被前所未有的氛圍所吸引。分散在展覽館中的各種展品,有著不一樣的文化特色,每一個展品的背后都有著不一樣的傳說,這些故事的源頭都指向了那個傳奇的日子-七夕節。
活動內容不僅涵蓋了文化展覽,還有各種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比如書法、剪紙、月餅制作等。這些傳統文化項目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氣息,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領略文化的深邃和古典之美。
第三段:意境國學的精髓和內涵
意境國學是一種集傳統文化、文化教育、文化活動、文化創新于一體的文化載體,展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魅力和精髓。這種文化理念不僅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同時也有著教育年輕一代的重要意義。意境國學在七夕節活動中更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意境國學教導我們如何把古人智慧和經驗活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如何用中國傳統文化為自己人生的路標,如何引領新時代的文化前行。其內涵十分豐富,對于想要了解傳統文化的人來說,是無限的寶藏,成果豐碩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第四段: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慢慢走向了失落,而傳統文化則成為了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教育年輕一代如何珍惜并且傳承下去是至關重要的。
意境國學正是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重溫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念,呼吁年輕人要堅持文化自信,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重回中國傳統文化大家庭,同時也讓我們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思考當代文化價值。
第五段:結語
通過參加意境國學舉辦的七夕節活動,我不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切身體會了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和重要意義,意境國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博大精深。
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將這個珍貴的文化財富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為我們的民族和社會注入更多的精神動力,用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們的生命歷程更充實,更精彩。
七夕節篇四
七夕是我們村里喜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把客人請到家里作客,整條村子都喜氣洋洋的。
那一天來臨了,家里就把桌子和椅子通通都拿出來擺齊,然后請酒樓的廚師和雜工來做菜,如果是自己做的會忙不來,就情來幫忙哦!
那家酒樓的菜真的很好,他們非常認真的,細心的去做好每一道菜,菜做出來了,我目瞪口呆的,多么完美啊!很多路過的客人都圍觀起來,其實是我們一家和許多家的人一起請他們來的,因為酒樓的老板也接上門為客人服務的,所以他們就來了。到了吃飯了,入席我們家的客人,看到了桌上的菜說:“賣相很不錯噢。”吃完后他們更加贊嘆不已,我覺得做菜的廚師和雜工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在這里吃、喝,他們卻在清潔做完菜的工具,很不適合,我們在高興,他們在工作,所以我就拿了兩瓶大大的汽水出去送給他們喝,讓他們心里高興,我們也開心了。
走到小街上,看見有些人在擺地攤賣東西,擺的都是琳瑯滿目的玩具,精致的飾品和晚上會更亮的熒光棒,許多的小朋友都買了自己喜愛的玩具和其它的東西,擺地攤的東西真的非常的多,購買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多,小街上就非常的熱鬧!
到了晚上,晚飯也非常的豐富,非常的美味,客人也吃的很開心,晚飯結束后,我們搬著椅子去村里的籃球場看粵劇團的演出,每到七夕節,我們村都有粵劇看做三個晚上,這是我們村里的村委會請回來的,我們把椅子拿到前面,這樣就看得非常清楚了。到了八點,粵劇團開場了,表演的人出來了,每個人都化了妝,很好看,劇也非常精彩,在粵劇表演中,我有一個人非常敬佩的,他就是那個粵劇團里的文武生兼花旦,他不但唱得棒,還會唱女聲,非常棒,戲也做的精彩不已,大家都喜聞樂見,多開心啊!粵劇看完了,大家都戀戀不舍的,非常期待明晚粵劇團的演出,我非常想去后臺問那文武生拿張簽名照,因為他實在太棒了,可惜我沒有去,因為實在太晚了,我要回家了,我也不想去打攪他,他演出了也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就這樣,這個充滿喜慶、快樂的七夕在晚上的十二點悄悄的走了,走得無聲無息了。
七夕這個節日,讓我們整條村子充滿喜氣,讓來到家里的客人充滿歡樂,讓小朋友們充滿聲,這個節日是永遠都忘不了的!
-->
七夕節篇五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個浪漫而又神秘的夜晚,人們常常會有很多的寄托和祈愿。同時,七夕節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欣賞文學、詩歌和書畫等藝術的機會。因此,在今年的七夕節,我特意參加了一場“意境國學七夕節”的活動,來體驗一下傳統文化的美妙。
第二段: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很有氣氛,圍繞著七夕節的主題,各種布置十分別致。主辦方邀請了專業的國學老師,教授大家七夕式蒼茫的古文和古典歌曲。同時,在這里我也結識了一些對傳統文化熱情的小伙伴,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感受七夕節的傳統文化魅力。
第三段:帶給我的收獲
這場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看著老師和其他參與者們流利地朗讀古文或是描繪出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我明白了傳統文化獨特的韻味,那種濃郁的歷史底蘊,即便是千年以后依然不會減少分毫。
第四段: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
歷史上久經歷久的文化,似乎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在活動中,我也明白了何為意境國學的重要性。在追求發展的今天,這種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不容錯過的。同時,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在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需要承擔起重大的責任,為后代留下這份寶貴遺產。
第五段:總結
作為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我認為這樣的活動十分有意義。它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與眾不同之處,同時也讓我們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希望在未來的七夕節里,越來越多的人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和意境之美。
七夕節篇六
很小的時候,對七月七沒特別的印象。只記得當天很少見到鳥雀,下午會下點小雨,晚上在石榴樹下會聽到牛郎織女說話。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其詞委婉綺麗柔腸寸斷之余憂而不傷,悠然回味纏綿無窮的堅貞之意。讓人感慨良多,心潮久久難以平復。牛郎織女愛情神話,被世代傳唱詠嘆。更為歷代詩人名家景仰,寫下諸多瑰麗的不朽詩詞名篇。而秦觀也因這首詞為更多的后人認識和熟知。
而七夕相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只是多了一個遙寄相思的名目。手機,電話,網絡,人們交流溝通的方式日新月異。但是,情感卻日漸貧乏,更多的人失卻了愛情。在大多數人眼里,牛織的愛情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
在物質豐富競爭激烈的今天,人們的職場和情感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很多人疲于奔命,生存成了首要目標,情感被擠壓甚至遁于無形。雖然天長日久心心相印的愛情人人向往,但現實里身邊這樣事例太少了。媒體電視里滿目皆是彩旗飄飄紅杏出墻,讓人觸目驚心。
很多的白領階層止步于愛情圣殿。他(她)們不是不信任愛情,而是說自己很忙,沒時間打理愛情。速成的派對交友成為廣為接受的一種途徑。但是愛情是沒有捷徑的,工作的壓力,職場的奔波,很多時候是聚少離多。遵古理應該是兩情若是久長,豈在朝暮吧?恰恰相反,反而給他(她)們的愛情埋下了隱患,很多人的愛情之花無疾而終。
現代人的生活,隨著交際圈的不斷拓展,頻繁的應酬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往往一段感情尚未發展到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有新的競爭者悄然出現,情感的天平或許因為一個親切的微笑瞬間傾斜。更不要說一些對物質和成功有超強欲望的人們,選擇另擇高枝成為必然。
隨著一次兩次數次的受挫之后,很多人選擇了保守的愛情觀點。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一度廣為流傳。但是海誓山盟天長地久的愛情作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婚姻為歸宿,永遠是人們理想的桃花源。于是借之網絡的便捷,又有了網戀網婚閃婚之類等等。有人樂在其中,有人黯然神傷,有的是皆大歡喜,不一而足。
其實,愛情以何種方式開始都無可厚非,但以何種方式結束卻各有說辭。對愛情人人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每個人的結局卻各有不同。無論如何,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仍是很多人喜歡和向往的,人生自古多別離,愛情只有在離別的煎熬里才能接受更嚴峻的考驗。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怎樣讓愛情保鮮和長久,是很多婚姻專家頭疼的問題。更不要說普通如你我的凡夫俗子。我們所要做到的,無非是當真愛來臨時,用真心善待它,保護它,培植它。至于結局如何,有因有果自看各人造化。
但是,真愛是人類永遠的理想和追求,這也是七夕情人節越來越受到重視和禮遇的緣由。不染世俗煙火的愛情卻是不可取的。怎樣在俗世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愛情,就看每個人的'緣分和機遇了。值此七夕,但愿天下有情人兩情相悅天長日久終成眷屬!
七夕節篇七
主詞條:日本七夕節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與與愛情無關。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愿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愿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后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胡志明市華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貢品以中國南方地區習俗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餅、金錢餅、花生等,還有“禾秧”和一個“七姐盤”這兩種與“牛郎織女”傳說息息相關的貢品。參與活動的年輕人還把自己對愛情的期望寫在一張字條上,拜祭時許愿,希望自己將來有個幸福的家庭。
七夕節篇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今天是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各地七夕節的習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吃乞巧飯、對月穿針;有的地方的'少女偷偷躲在南瓜棚下,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有的地方的姑娘“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卜巧”、“賽巧”。
在我的家鄉,傳說七月七日早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以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叫“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七夕節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