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心得體會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務院“決定”和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部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縣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肯定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縣自然生態和環境形勢還十分嚴峻,工作中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距離黨中央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根據新時期環境保護的新要求,以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為指導,積極探索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新道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全縣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如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大環保工作力度
建立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綜合決策機制,以減少決策失誤帶來的環境損失,對提高環境質量將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要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力爭將環保工作列入政府的主要議事日程,逐步建立完善的綜合決策機制,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科學安排,統籌部署,對全縣重大經濟決策、規劃、舉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能耗高、污染重、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的項目,不論利稅多大,堅決不上,以避免“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不良現象發生,以環境保護為重要支撐和手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 抓好污染減排,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
堅定不移地全力推進污染減排,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綜合競爭力,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和目標。當前,制約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資源環境的代價過大。要扭轉這一狀況,就必須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通過以污染物減排為突破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和下降,緩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加的環境壓力,進而以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擴大環境容量,增強環境承載能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此,必須不斷加大污染減排的力度,要在強力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的同時,不斷加大科技減排的力度,推動環境保護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以污染物減排為抓手,全力削減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有效緩解乃至最終解決當前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提供切入點,將環境保護貫穿到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滲透入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各個方面,使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相互促進。
三、 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經。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以環境容量為依據確定經濟發展的方向,將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與資源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統一,改變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形成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節約環保型生產體系,將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項目進程,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排放和高效的節約型生產增長方式。同時,摒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傳統生產技術和工藝,加快開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技術,建立環境友好的科技體系。
四、 切實加強生態示范區建設,促進生態文明
繼續完善河湖治理、造林綠化和生態能源建設工程。退漁還湖,加快微山湖濕地保護規劃的實施進程;退耕還林,加大圣人窩自然生態保護區和漢王生態農業建設;強化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維護群眾利益。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保護。突出植被保護、流域治理,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漁還湖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區保護和管理,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重現藍天碧水新**。
五、 強化監督,依法保護環境
要繼續抓好環保隊伍的能力建設,提高執法水平,要加強執法監督和監察工作,提高執法效果。要加大對違反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和限期治理的處罰力度。人大及執法執紀部門要介入對環境違法案件的查處,對造成嚴重后果和影響的重大污染事故的責任人員,要依法予以嚴懲,依法保證全縣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